“以前觉得社区就是办事盖戳的地方,现在感觉像个大家庭,活动多、人情浓、心里暖。”家住兴隆世纪苑小区的居民李阿姨感慨道。这份“人情味”与“温情”,正是城关镇一直以来深耕“为民服务”理念,以“志愿+”模式解锁的幸福生活“新密码”。
“志愿+文艺”,让邻里之情在活动中“升温”
文化生活不再是“走过场”,而是成了居民们心中的一份期待。这一切,离不开“七彩志愿服务队”和各社区文艺骨干的辛勤付出。从“五一”邻里宴中邻居们端出拿手菜围桌共享的温馨,到端午节时,大家手上忙碌、嘴边唠家常的亲切;从七夕聆听金婚故事时的感动,到体育运动中的配合默契……今年以来,13场次覆盖文艺、阅读、体育的系列活动,如同一缕缕丝线,悄悄织就出连心结情的邻里网络,让“陌邻”变“睦邻”,让“居住地”变成了“暖心家”。


“志愿+安全”,为万家灯火撑起“防护伞”
安全,是居民安心生活的基石。在城关镇各社区,总能看到网格员们化身“安全管家”,穿梭于街巷楼院的身影。他们“看门店”——仔细检查食杂店、小餐馆的营业执照与卫生细节,守护居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;他们“进家门”——敲开一户户家门,特别是老年家庭,耐心检查燃气使用情况,讲解安全常识;他们“巡楼院”——认真查看消防器材是否完好,通道是否畅通,是否有杂物堆积,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。一次次细致扎实的“安全体检”,一程程默默的守护奔走,为居民的平安筑起了一道坚实的“人防”壁垒。


“志愿+宣讲”,让政策知识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
如何让理论政策不再“高冷”?“线上+线下”的双向路径给出了答案。线上,各社区居民微信群成了“移动课堂”,反诈短视频、警示提示日日更新,时刻为居民敲响警钟。线下,社区民警被请进小区、走入家中,用“拉家常”的方式剖析真实案例,让反诈知识入脑入心。此外,围绕诚信、爱国、国防、普法、移风易俗等主题的宣讲也深入人心。昔日枯燥的政策条文,如今变成了居民们听得懂、记得住、用得上的“家常话”。

志愿+环保”,携手共绘家园“高颜值”
面对无物业小区、背街小巷、商业街区、穿城沟渠等的卫生难题,志愿者和热心居民们挽起袖子,拿起工具,一起投入“小区美容”。清理堆积的垃圾、扫除散落的落叶、打捞渠道里的漂浮物……在一次次的“大扫除”中,曾经的卫生死角焕然一新。居民也从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参与者”,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居民“小区是我家,爱护靠大家”的主人翁意识。

“志愿+”模式,加的是服务,连的是民心。未来,城关镇将继续深耕这一模式,让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,携手书写一座城的暖心叙事,共同编织更有归属感的幸福图景。